新闻中心

新发展格局下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凯发马德里竞技

发布时间: 2023-08-24 来源: 集团研究院



编者按:本课题获中央企业党校智库2022年度课题优秀二等奖,本刊特此刊发,以飨读者。 


一、新发展格局内涵与机遇


(一)发展背景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对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短期看,全球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大国竞争及俄乌冲突不可预测、能源危机和通货膨胀愈演愈烈等都是影响全球经济的重要因素。中长期看,人口老龄化、宏观政策空间有限、结构性改革迟缓、收入差距扩大可能是未来发展面临的结构性制约因素。传统的经济全球化模式和发展动能面临挑战,数字经济可能成为国际竞争主战场并引领产业变革。


从国内形势看,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由贸易拉动向消费与投资驱动转变。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从需求潜力看,中国有包括4亿中产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从供给能力来看,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 工业产值稳居世界第一,我们有基础在满足国内市场之余,加快产业升级,对外输出优势产品和服务贸易。从经济发展阶段看,双循环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发展内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是重要的发展引擎,政府将从支持和鼓励新基建、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入手,促进产业和消费升级,进一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在务实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围绕贸易往来、投资合作、技术交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三)发展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新发展格局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国内大循环方面。一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有侧重。生产端,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链升级,培育新兴产业,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激发循环动力。分配端,稳定居民就业,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调节不同等级收入的差距,支撑循环基础。流通端,降低流通成本,鼓励要素公平流通,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形成国内要素循环机制。消费端,推动消费扩容与升级,满足消费者多样化、质量化需求,引领循环发展。二是新型城镇化和重点城市群建设,是推动国内循环的关键落脚点。通过完善区域政策体系,打通城际的产业、资源、人才循环流通障碍,促进要素在地区间合理流动和集聚,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优势区域的经济承载能力,发挥城市群的集聚效应。三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提升我国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对国内需求适配性,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化企业制度,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一是对外开放领域要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开放。重点是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引导服务贸易有序健康发展。二是顺应全球贸易格局转型趋势,加强区域内合作。积极寻求新交易伙伴,使出口目的地布局更加多元化,推进区域自由贸易谈判,更好应对国际分工的变化。


二、中央企业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与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经济发展表明,企业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世界一流企业。


中央企业的职责使命包括七个方面: 一是以创新发展引领世界一流,深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集中力量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引领全球行业技术发展的领军企业。二是以产业集成支撑世界一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在产业链价值链上不断向中高端迈进,形成一批在全球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领军企业。三是以开放合作锻造世界一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加大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形成一批在国际资源配置中占优势地位的领军企业。四是以卓越管理夯实世界一流,从经济效益、风险防范、公司治理、管理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增强竞争优势,形成一批以内涵型发展引领质量效益提升的领军企业。五是弘扬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稀缺资源。六是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七是坚持生态优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对策建议


(一)战略引领


服务国家战略,优化布局,提升战略管控能力。进一步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公共服务、国家安全、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集中,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区域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等,有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及时动态调整国有资本布局方向, 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闭环管理的战略管理体系,提升战略管控能力,确保战略执行落地到位。


聚焦主业,深耕行业,提升产业链掌控能力。围绕国家所需,企业所长,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上下功夫,着力缓解「卡脖子」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推动产业链多元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


积极拓展新型消费市场,激发消费潜力。打开视野、拓宽思路,积极拓展消费新业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挖掘消费新动能,夯实内需基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现有产品进行改造提升,丰富消费体验、提升消费便利、引领消费时尚。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构建社区共建、需求共通联结点,推进在线线下深度融合, 形成纵向一体化、横向平台化、供给精准化的格局,不断满足消费者的综合性需求。


拓展国际化业务,提升国际化经营管理质量和水平。在遵循国际惯例,尊重市场规律原则下,通过并购或深度参与运营加快优势业务「走出去」,抢占核心资源和技术;联合优秀企业抱团「走出去」,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集群竞争力;通过建立产业联盟等方式,加大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合作,不断提升中央企业国际影响力。

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在资源开发建设、项目运营服务等环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抓住绿色生态科技革命和绿色产业变革的新机遇,让中央企业的业务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二)创新驱动


加快技术攻关,推动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在重大科技和产业化方面加大部署力度,对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应以原始创新为主,在积累中寻求突破;对应用技术应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积极探索市场化创新机制,推动创新平台建设, 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的创新体系。

加大创新投入,最大限度激发企业创新能力。针对性地制定中长期激励机制,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考核激励机制。强化竞争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竞争以及有效的管理方式变革和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下属企业和员工的创新能力,同时构建适应创新规律的风险识别和防控体系,营造敢于创新、积极创新的干事创业氛围。


营造包容、开放的创新氛围,推动机制制度创新。加强对创新工作的统筹研究, 明确创新方向、确定创新领域,制定容错办法和创新激励制度性安排,解决创新团队的后顾之忧。鼓励员工自愿组合,小团队、少投入、快节奏进行创新,为创新团队提供必要的支持、搭建必要的平台,使创新创业形成风气,积蓄发展新动力。


(三)核心竞争力


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价值管理,提升运营效率。从追求规模的粗犷式发展向追求效益的集约式发辗转型,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和流程再造提升运营效率,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为根本目标,提高行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提升品牌影响力,建立品牌矩阵。建立客户管理能力,深刻理解消费者的需求, 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高端化和个性化需求, 提升客户感知,培育忠诚客户群。对所属品牌进行梳理,研究建立主品牌统领下的立体化品牌体系和品牌矩阵,不断提升品牌体系的市场认可度和知名度。


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通过制度设计把坚持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理清权责边界,做到无缝对接。充分发挥董事会定战略、做决策、防风险的职能,提高决策效率和决策质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坚持市场化方向的选人用人改革方向。探索开展股权多元化试点,分层分类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以改革激发动能促进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下属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加强央企和地方国企的整合与联合。深化推进上市公司业务质量、资产质量、治理质量、资本质量提升。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经营发展特点,建立分类明确、特色突出、管理差异的发展模式。


坚持人才强企,强化人力资源建设。加强体制机制顶层设计,完善人才管理体系。优化人才配置机制,改善人才结构,推动高素质人才向核心业务、关键专业领域和重要岗位流动。严格选用标准,加大市场化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梯队,全面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把组织培养和个人努力相结合,加强岗位历练,提升能力。


强化风险管理能力,提升企业韧性。提升风险管控意识,严格按照风险控制流程,做好风险管理。继续深化风险管理体系的融合性和数字化、智慧化,以风险管理体系识别、分析和控制风险。及时发现异常问题,提前干预,提前管控,并有效解决。


(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铸牢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提高政治站位, 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按照「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总体要求,切实发挥企业各级党委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落实党建责任,夯实组织工作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头雁效应」,打通党务工作和业务工作壁垒,加强党建和业务复合型人才培养。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工作氛围。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主体责任,加大执纪问责力度。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