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关于香港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凯发马德里竞技

发布时间: 2023-07-27 来源: 集团研究院



一、香港旅游业的重要性


旅游业是香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对促进经济增长做出积极贡献。纵观香港旅游业近20年的发展历程,旅游业对香港的经济贡献增长高于香港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在直接消除贸易逆差,保证港元自身平稳和吸引外商投资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除直接经济贡献外,香港旅游业还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既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核心要素,也是全面带动香港本地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推动当地消费提质扩容的重要抓手。从常规年份的数据看,入境游较出境游对香港经济贡献更为显著。2000年至2018年入境游创造的增加值平均每年增幅为8.9%,高于同期gdp的增速4.3%。


旅游业创造就业机会,对提升基层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旅游业对就业的贡献不断上升。修例风波前2018年,香港旅游业就业人数25.7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6.6%。入境游就业人数平均每年升幅为5.4%,显著高于香港总体的就业人数增长率1%。旅游业为基层劳工解决了生计问题。只有基层居民安居乐业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增强,只有居民就业和基本民生得到保障,才能维护社会稳定。


旅游业有助于促进民心回归,推动「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旅游以直接、自然的方式促进不同背景下的人民增进了解、交流互鉴、相互包容,形成更广泛的民心相通的情感基础和社会基础。两地旅游合作有利于两地信任关系和互动关系的建立,强化国家认同,对「一国两制」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交往有助于外部世界重新认识新香港,增强香港的国际影响力。修例风波事件对香港的国际声誉影响很大, 《国安法》实施开启了香港社会由乱转治、由治及兴的新进程,但一些西方国家仍然恶意抹黑攻击中央及特区政府拨乱反正的果断措施,误导西方国家民众对香港社会的了解评价。发展旅游业,通过到访的国际游客向世界传递香港的新变化、新面貌,有利于香港重建国际影响力,巩固香港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地位,展示香港独特迷人的多元气质。


二、香港旅游业面临的挑战


一是受修例风波、新冠疫情多重因素影响,旅游业大幅萎缩,相关行业受到严重冲击,面临人才流失、产业重构等系列问题。由于过去三年旅游相关产业萧条,大量从业人员为了生计不得不转行,原有产业链和人才体系均遭到一定程度破坏,部分投资者陆续退出酒店市场,将酒店改造为写字楼等其他用途。目前出入境游重启,供给不足、服务跟不上等问题可能对旅游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二是香港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对客吸引力有所下降。购物吸引力下降。受海南放宽免税政策、奢侈品供应商调整定价策略、香港与内地的价差缩小、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外加社会事件及新冠疫情等多方面影响,香港购物天堂优势大幅下降,未来如果没有优惠政策,香港零售业快速回暖的可能性不大。主题公园等核心景区吸引力下降。大湾区长隆等主题公园快速成长,分流部分访港旅客,同时香港主题公园产品更新迭代慢,已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2015年25%的过夜游客到访主题公园,到2019年这一比率下降到20%。影视等文艺作品吸引力下降。上个世纪80、9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被誉为「东方好莱坞」,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但随着影视作品原创枯竭以及演员青黄不接,香港影视在海内外的影响力逐步丧失,跟着港片去旅行的热度也逐渐消退。对国际游客吸引力下降。在疫情困扰和中国与西方激烈博弈的情况下,访港国际游客锐减。2019 年北亚及台湾市场的跌幅最大,分别下降21.7%及20.1%。其他市场,除菲律宾以外,均惨遭两位数跌幅。美洲市场的影响最大,下降14.5%,澳洲、纽西兰及南太平洋市场以及欧洲、非洲及中东市场分别下降13%和11.1%。同时,旅游基础配套不足、酒店价格过高也削弱了国际游客来港意愿。


三是香港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如从前。从增速看,在2000至2009年间,访港旅客人次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9.5%,跑赢邻近热门旅游目的地,然而在2010至2019年间,香港旅游业的入境旅客的人次平均每年增长率放缓至5%,其入境旅客的人次升幅落后于日本(16%)、泰国(11%)、台湾(9%)、南韩(8%)及新加坡(6%)等临近国家及地区。从排名看,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旅游业竞争力报告》,香港旅游业竞争力排名由2007年的第六位下滑至2019年的第十四位。


四是主客失衡,对社区影响不容忽视。香港作为高密度城市,游客量快速上升,导致居民生活和旅客体验大不如前。过去的20年,香港旅游业的运作模式一直受「增长先于一切」的意识形态影响,过分注重短期经济效益,造成过度旅游的现象。不过夜游客成为主要客源,消费不及过夜游客,又加重了本地交通运行的压力。整体访港旅客相对本地人口的比例由2000年的2:1迅速上升至2018年的9:1; 即使2019年旅客人次大幅下跌,旅客与居民比例仍接近8:1。反观其它国际旅游都会2018年的数据, 如巴塞罗那(7:1)、新加坡(3:1)、伦敦(2: 1)、纽约(2:1)及东京(1:1)均低于香港的比例。客量增长的边际成本多数转嫁至目的地社区,个别地区人满为患导致地区资源损耗,令社区的交通和环境倍感压力,也超出了居民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香港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


随着香港旅游业面临不少挑战,但中长期看, 我们仍然非常有信心保持可持续的成长。香港进入由乱转治,由治及兴的新阶段,工作中心聚焦经济民生的复苏和转型。作为本港支柱产业,旅游业基于其经济带动性、就业普及性和扎根普通民众的渗透性,在以「爱国者治港」、香港加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主要特征的新时期无疑将获得更加广阔和深厚的发展空间。


加强顶层设计,对旅游业发展进行系统规划。一是加强规划统筹。一直以来,香港旅游业发展缺少总体的统筹协调与全局性的指导方案,希望通过文化体育及旅游局行政部门的成立,加快出台旅游发展规划,加大新空间的开发,扩大旅游用地及可游范围,改变旅游动线,解决本地居民与游客之间的利益冲突,同时兼顾本土居民生活需求和游客体验需求。二是更新发展模式。过去香港旅游业主要依靠自身资源优势进行粗放型发展,很多产品相对低端,这种发展模式即使没有新冠疫情也很难长期维持。香港旅游业要摆脱人海战术,要通过产品的反覆运算升级提升质量,吸引高质量的消费,向集约化发展模式转型。要重点发展会奖旅游、研学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生态旅游、医养旅游等新业态。三是加快落地实施。重点是加快推进相关规划有实质性进展,避免错失重要的发展窗口期。


围绕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定位,打造特色文旅空间,提升核心竞争力。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为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香港是中西方文化荟萃的国际都市,在历史进程中衍生出香港独特的文化功能和价值,建议深入挖掘香港潜在的文化要素,恢复提升香港在影视表演、流行音乐、艺术设计、美食烹饪等方面的文化软实力,强化世界粤语圈文化翘楚的地位,打造文化ip,进一步构筑旅游业护城河。


重塑自身定位,加快融合国家战略。由于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因素,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与建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具有战略性地位,为香港旅游业打造带来重要的发展窗口与机遇。一是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积极拓展周边游市场。大湾区是香港重要的客源地,香港内地游客中约70%是大湾区游客。过去大湾区游客主要以品尝美食、购物为主,大多当天来回,未来要争取大湾区游客的停留时间,使周边游可能成为香港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一程多站」市场。根据香港旅发局的调研资料,90%的长途游客都会多走几个城市,大湾区以及广西、福建等地都是他们可选择的区域,一程多站的潜力很大,主要是要开发高质量的产品,为长途游客提供签证便利、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中高端旅行产品。加快开发边境区域。边境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吉澳、鸭洲、印洲塘和沙头角海附近离岛等生态重地,也有中英街的独特历史背景和文物,都将丰富游客选择。边境交通方便,可通过建设大型商业综合体,吸引购物游客,将购物游客和一般游客加以区隔,解决游客和居民的矛盾。二是成为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桥梁。借助区域优势,开发多样化特色旅游服务产品。在双向旅游产品开发、邮轮旅游线路拓展、证件业务创新等方面做出尝试,吸引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到访中国。借助专业化优势,推动「旅游 」和「 旅游」融合发展。如可探索打造「一带一路」旅游金融服务平台,为旅游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为游客提供消费金融、旅游保险等服务。借助人才优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加强科技赋能,推动行业转型。一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香港旅游业仍保持传统经营模式,本地旅行社在与ota抢占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其他旅游相关企业也存在效率低、模式僵化等问题。建议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推动传统旅游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升级。二是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vr/ar等技术在旅游业更广泛的应用。香港基础创新实力雄厚,建议推动产学研用的有机集合,通过科技应用,创新商业模式,提升服务质量,适应人们消费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拓宽旅游边界,推动旅游业向高附加值升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