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旅游经济形势回顾
从国际市场看,旅游业复苏进程明显加快。随着各国家地区先后取消关于疫情的旅行限制,被抑制的需求得到释放。2022年前三季度,全球7亿游客出国旅行,同比增长133%。unwto预测2022年旅游人次恢复到2019年的65%。国际旅游业翻开新冠疫情后新篇章,多国国际旅游收入正在增加。arival预计2022 年国际旅游收入恢复到2019年70%以上。
从国内市场看,市场低迷,创疫情三年来最低点。2022年以来,上海、北京、深圳、海南、成都、新疆等多个重要的旅游客源地、目的地相继出现疫情,打断了旅游业的复苏进程,国内旅游市场整体表现明显弱于去年同期。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2022 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约为26.3亿人次,恢复到疫情前的43.9%,国内旅游收入约为2.1万亿元,同比下降26%,恢复到疫情前的36.7%。旅游消费以本地休闲和周边出行为主,平均消费客单价进一步收缩,2021年平均客单价为899元,2022年下降到821元。
从节假日出游看,恢复程度走低。节假日是旅游企业重要创收增利的时点,假日市场对旅游经济基本面支撑作用显著。受疫情影响,今年春节、五一、国庆等重要节假日旅游恢复情况不及预期,均低于2021 年恢复水平。节假日期间,居民出游更趋谨慎,出游距离、目的地游憩半径等旅游活跃度指标进一步收缩,市场主体获得感进一步降低。
从重点区域恢复看,香港、海南等重要目的地旅游业现状仍不理想。随着香港入境政策逐步放宽,旅游业市场有序恢复,1-11月访港旅客人次44万,同比增长442%,但仅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0.83%。主要由于疫情前香港入境游客以内地游客为主,香港入境政策放宽对旅游业的促进有限。受疫情反复影响,今年以来,海外消费回流重要目的地海南的接待游客数、旅客吞吐量、旅游收入等指标均出现下滑。1-11月累计接待游客同比下降26.6%,实现旅游总收入同比下降24.4%。前三季度,旅客吞吐量同比下降30.8%。
从细分业态看,普现低迷,但不乏露营等新的市场热点。传统旅行社是恢复最慢的细分行业之一,业务规模仅恢复到疫情前的两成左右。大型旅行社的业绩恢复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前三季度西泽旅业营业收入仅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6%,众信旅游仅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3%。景区行业受频繁关停、消费结构性变化等影响,企业实现盈利仍然艰难。上市企业业绩显示,20 家旅游景区相关上市企业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仅36.83亿元,同比下降28.95%,净利润-6.49亿元,同比下降93.71%。旅游零售业受客源地和目的地疫情、汇率变动等多重影响,业绩不及预期。前三季度,海南离岛免税销售额271亿元,同比下降23.59%,离岛旅客免税购物实际人次335.9万人次,同比下降34.5%。酒店业前三季度,全国主要城市酒店平均房价相当于2019年的80%左右,平均出租率相当于2019年的75% (包含被征用作为隔离酒店的出租率)。中资邮轮除「招商伊敦」号外仍处于停航状态。海南邮轮停航天数大幅上升。地产行业继续下行探底,旅游地产首当其冲。百强房企销售操盘金额同比下降44%。以旅游地产开发为主的企业受行业整体下滑的影响更大。华侨城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41%,净利润同比下降84%。复星旅文今年上半年旅游地产配套销售收入同比减少58.6%。2022年城市露营出圈,「露营 景区」「露营 田园」「露营 研学」「露营 体育」「露营 玩乐」,以及「露营 演艺」等新玩法层出不穷,推动露营消费进一步增长。初步统计,2022年露营市场规模超过350亿元,渗透率约为3%。
二、2023年旅游经济形势分析
国际旅游市场持续恢复,预期乐观。eiu(经济学人智库)预测2023年国际旅游人次增长30%,达到16亿人次,恢复到2019年的89%。旅行者的态度更加积极,booking的调查显示,即使全球经济不乐观, 72%旅行者愿意旅行,43%的人计划增加旅行开支弥补过去两年错失的旅行机会。从区域看,中东大部分地区旅游消费已经全面复苏,其他大多数地区将在2024年实现完全复苏,而受俄乌冲突影响,东欧则要等到2025年,这一预测与wttc(世界旅游业理事会)的预测基本一致。wttc认为,未来十年,旅游业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以年均5.8%的速度增长,比世界经济年均2.7%的增速高出一倍多。国内旅游市场加快复苏,或将呈现从近程到远程、从国内到海外的恢复进程。国内游方面,受新冠感染人数短时间大规模反弹的影响,2023年元旦开局,市场仍然低迷,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恢复至2019年的42.8%和35.1%。市场普遍预测,旅游市场会在二季度出现明显的好转,短期以城市周边游为主。下半年,云南、贵州、新疆等国内远程目的地游或将迎来反弹。预计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恢复到疫情前的70%左右。出入境旅游方面,市场重启速度快于预期,但也有扰动因素。随着出入境防疫新政策落地,商务出入境旅行等b端需求率先释放,c端市场自由行、中高端市场快于团队游、大众市场启动。12月27日以来,从内地用户预订量来看,热度攀升最高的跨境航班目的地有中国澳门、中国香港、曼谷、新加坡、吉隆坡、金边等,入境政策友好和签证便利的目的地受到游客青睐。中国旅游研究院和eiu都认为,2023年中国出境游人数预计恢复是2019年的三四成水平。对比疫情前出境热门目的地,集中在东南亚(2019年接待中国游客2970万人次)和欧洲(2019年接待中国游客868万人次),前20大目的地相对比较稳定,个别目的地在不同年份排名有微调。由于部分欧美国家对中国游客采取不友善的入境管理措施以及国外地接社供应体系的重建尚需时间,预计2023年出境游的恢复重点以港澳市场及与中国友好的东南亚等周边国家为主。
重启后的旅游业周期性或将更加明显,疫情成为影响市场淡旺季的重要变量。病毒共存状态下,除了传统的季节性因素外,旅游市场分析要充分考虑疫情的影响。从国外市场看,疫情反复对旅游业的影响明显。2022年3月日本取消了大部分防疫措施,但解封后市场复苏并不明显,7-8月日本疫情再次出现大幅反弹,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数飙升,尽管日本没有再度收紧防疫管控,但消费信心恢复不理想,自愿性居家增多,消费意愿下降。
追求质量化、个性化、多样化和体验性的消费趋势延续,虚拟旅行或成为新的关注点。旅游行为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观光、休闲、度假、旅居等多种形式,混合办公模式和远程办公的推广,为多样化旅行创造了更多的条件。消费者将学习、工作和旅游结合的意愿增强,旅行停留时间增长。2019年国内旅行平均时长为4.45天,国际旅行平均时长为9.22天,2021年超过52%的全球旅行者表示喜欢在目的地停留更长时间。好内容、新场景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消费者愿意体验文化冲击,探索不为人知的小美好。新中产、新圈层、新青年等消费客群不断崛起,新消费新国潮受到年轻消费者欢迎。高质量、定制类、网红打卡等要素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发展方向。消费在线化率上升,根据euromonitor预测的资料,2022年全球旅游交易在线化率较2019年有所增加,达到了65.4%。随着元宇宙的兴起,虚拟旅行逐渐兴起,booking的市场调研显示,全球超过40%的旅行者表示,2023年他们将转向虚拟现实来选择度假。46%的旅行者在虚拟体验后,更有可能去他们以前没有考虑过的目的地旅行。
新技术、新模式影响持续深入,各细分业态以结构性机遇为主。出入境游重启为旅行服务创造了业务恢复的窗口期,但重启后的市场不会简单回到过去, 需求方面,出行方式、热门目的地等、营销渠道、预订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可能发生新的变化。供给方面, 出入境游供应链面临全面重构,需要从粗放式发展转向精细化发展转变,如何快速建立海外地接能力,打通供应链,或成为旅行社能否赢得市场的关键。景区及旅游目的地方面,随着市场回暖,旅游投资有望提前活跃,资本市场近期旅游板块的热度上升也体现了这一点。作为完善社会民生基础设施的重要一环,国家将加快高质量、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建设,各级政府将加大力度支持打造高质量旅游目的地,国家公园建设将进一步统筹推进。国内远程目的地需要考虑如何应对近程出境游的替代竞争。2023年房地产市场仍将处于「去库存」阶段,政策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强,推动市场逐步走出低谷期。鉴于房地产大开发时代的落幕,行业及企业将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精细化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是主流。中长期重点关注新增城镇人口持续带来的新增住房需求、中高收入群体住房改善升级需求、城市老旧建筑更新改造需求、养老等特殊功能需求等市场机会。旅游零售机遇与挑战并存,出入境口岸免税、市内店免税以及韩国代购市场的重启将分流海南离岛免税市场。供货商对免税渠道的管控将更加严格,主流品牌对在线业务的支持将下降。向国货国潮延伸是必然趋势,为旅游零售企业向上游延伸开拓了新的路径。商务型酒店仍是酒店业的主流形态,但与生活场景、小区场景融合的新型酒店业态或将受到年轻一代的欢迎,中端、中高端精选服务酒店受市场投资者青睐。规模化连锁化筑高酒店企业市场竞争壁垒。国际邮轮市场基本复航,行业持续复苏。按照clia(国际邮轮协会)的保底估计,邮轮旅客数量将于2023年底超过2019年水平。国内邮轮市场恢复将滞后于旅游业整体的复苏, 重点关注国内稀缺航线的潜力挖掘。
三、相关建议
企业层面,建议加强市场分析,把握市场重启的节奏,为业务全面恢复做好充足的准备。一是旅游业全面复苏不仅受制于疫情,还受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等多重因素影响。从国际市场的情况看,旅游业的重启往往滞后于其他行业,要紧密跟踪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市场形势,研究影响旅游消费的前置变量,提升市场分析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为经营举措提供依据, 同时要增强战略柔性,提高适应动态环境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二是创新商业模式,培育新的增长极。随着数字化等新技术在更多旅游场景延伸和渗透,以及跨界企业的进入,旅游业的创新速度正在加快。旅游消费场景、产品内容、运营模式都在求新求变,旅游企业要积极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政策层面,建议动态调整优化,健全完善旅游政策体系。要充分考虑旅游业短期「保生存」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入手,提升政策的系统性。需求侧除了消费券等刺激政策外,要加快完善并出台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细则, 推进弹性、错峰休假,平衡淡旺季客流量,平缓游客数量的波动曲线,增强行业稳定性。供给侧进一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旅游企业创新转型,向提供高附加值新生活方式的衍生产品和相关产业延伸,提升发展韧性。